如何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看看这四个典型案例!
| 招商动态 |2017-06-26
小微按
当下正值我省农村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如何帮助农村发展、贫困户脱贫、农民致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承包地“三块地”改革和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是关键。目前,各地在探索和实践中涌现出不少示范典型,延安市宝塔区、延长县、甘泉县部分村子的典型案例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案例一
延长县雷赤镇下下驿村民小组——土地入股合作社,农民转身变股民。
下下驿村民小组是典型的黄河沿岸村庄,全村共有59户269人,耕地1280亩。近年来,伴随城镇化发展,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耕地撂荒现象。面对这一状况,如何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村“两委会”班子面前的首要问题。
2014年村党支部书记李顺峰与“两委会”班子成员反复商量后,成立了顺意小杂粮专业合作社,并确定了四种土地流转方式:即无偿流转村子机动地130亩;外出户耕地无偿流转给合作社,回村务农后再无偿收回;无劳动力农户耕地有偿流转给合作社;在村农户可自愿将耕地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
目前,合作社共经营耕地420亩,雇用本村劳动力54人。统一采购优质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种植谷子、豆类、红葱、红薯、棉花和花椒等农作物,统一进行包装销售。年底收入除预留一部分作为运营资金外,其余按照“工分制”给群众分红。
据统计,入社的43户54名群众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较2013年底增加5250元。村情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下下驿村民小组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合作经营,让一部分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安心外出务工,又让一部分群众除搞好自身生产的同时,在合作社干活挣收入,年底按入股多少参与分红,实现了在一块地里赚双份钱,并且有效解决了耕地撂荒问题。这一做法,顺应了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在延安市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很有借鉴意义。
案例二
延长县雷赤镇庙梁村民小组——拆旧建新增耕地,增减挂钩巧借力。
庙梁村民小组拆旧区土地复垦是延长县第一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全村共有102户316人,耕地800余亩。2014年项目实施后,通过复垦原宅基地新增耕地136亩,建新村用地50余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0余亩。
去年12月,县上与长安区进行了指标流转,每亩收益22万元,用于群众建新房补助和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配套。目前,村子发展苹果500余亩,其中旺果期300余亩,初挂果200余亩,群众增收产业比较稳固。站在村委会路畔上,村党支部书记杨殿功告诉我们,过去对面梁上住十来户人家,土窑多、砖窑少,破败不堪,面积不小,乡亲们来这边办事、走亲戚非常不便。现在,政府利用增减挂钩政策,集中给大家修建整齐、亮堂的新房,腾退的旧宅基地又栽了果树,老百姓打心底感谢党的好政策!
陕北地区广大群众有依山就势箍窑建房的习惯,院落面积普遍不小,特别是残塬区域院落面积更大,加上这些年出现的空壳村,很多院落破败闲置,造成了土地浪费现象。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移民搬迁、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等政策,大力实施宅基地还田,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为农村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提供耕地保障。
案例三
甘泉县美水街道办孙家河村民小组——引进企业建果园,流转土地保收入。
孙家河村民小组共有51户226人,耕地面积1300亩,集中连片且肥沃,多年来一直种植玉米,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去年,甘泉旺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孙家河村民达成协议,流转37户163名村民(其中精准扶贫户18户50人)土地1000余亩,人均达到7亩左右,全部建成高标准山地果园。合作社先期按照每亩450元标准兑付农户土地流转租金,以后按照丰产期550元、衰果期500元标准兑付租金。
2017年3月2日,在村上举行了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暨美水泉山地苹果示范园土地流转租金兑付仪式,合作社发放一期三年土地流转租金70余万元,村民人均领取租金达万元以上,最多的一户领取了近10万元。土地流转后,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到合作社打工(男120元/天、女100元/天),确保了务工收入,解决了失地后生活保障问题。
孙家河村民小村土地流转是甘泉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中群众收入最多的典型,一方面得益于村民小组优良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引进了一家好企业。实践告诉我们,发展苹果、棚栽等主导产业必须加快“三权分置”改革,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让龙头企业更好地进入农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这样,广大群众不仅能够接续取得可观的土地流转收入,而且能就近务工并掌握产业精细管理技术,事半功倍,一举多得,是我们今后推进农村主导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径、好办法。
案例四
宝塔区李渠镇高峁湾村——整合资源建实体,合作经营地生金。
高峁湾村位于延安市区东8公里处,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全村共有215户652人,流域面积2307亩,川地460亩,人均0.7亩。
2008年,在宝塔区委、区政府和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自主自愿成立了延安市宝塔区丰泉经济合作社,注册资金112万元。该社采取“土地、现金”入股的合作形式,以土地每亩每年返还4000元生活保证金,共吸收整合土地460亩,入社会员15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现金每5000元为一股,最高不超过50万元,90%的农户都入了股;累计筹措资金1200万元,农民股份占60%。再通过招商引资、滚动发展等方式,总投资8500万元,建成了集建材、五金、机电、家居为一体的丰泉物流园区,入驻客商2000多户,安置就业5000余人,以合作社为中心年销售额达30多亿元,收益6000余万元,目前是延安乃至陕北规模最大的物流园区。
随着园区的不断壮大,货物运输、房屋租赁、餐饮服务等产业应运而生,去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万元。高峁湾村作为农村“三变”改革的典型,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及早走上了合作化的路子。
用党支部书记蒋延平的话说,土地分散在农民手里就是“铁疙瘩”,通过整合就变成了“真金条”。对于延安市广大农村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而言,土地既是“命根子”,也是“钱袋子”。必须改变过去招商引资、承包经营的老路子,积极学习借鉴典型经验,切实加快农村“三变”改革,不断提高农村资产资源利用效益,充分发动群众参与集体经营,内外用力,抱团发展,进一步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编辑 监制:飞扬)
美丽桥底∣jingyangqiaodi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